西安回族习俗考
早在1936年就有人指出:“东方之中国回教,虽谓遵古未变,亦难免为习尚所牵,自为风气之处”。这里所谓的“自为风气之处”,是指伊斯兰习俗在中国内地经过演化而形成了一些不同于阿拉伯半岛的回族习俗,而西安回族穆斯林则在习俗上更为奇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回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西安回族习俗考
新郎到新娘家去举行仪式
按伊斯兰教规定,回族男女结婚时,必须由阿訇在公共场所证婚,而西安回族却改为新郎到新娘家去举行仪式,这是受汉族婚礼中“亲迎”而改变的,在《仪礼·士昏礼》中就有亲迎礼制。阿訇证婚之后,总要端起盘子,把枣、花生、糖果、核桃等撒在新郎、新娘身上,并让围观的小孩捡取,热闹非凡,而这一习俗源于阿拉伯。“哈里发麦蒙和他的宰相哈桑·伊本·赛海勒的18岁的女儿布兰,于825年……举行婚礼的时候,把一千颗极大的珍珠,从一个金托盘里撒在新人身上”。《一千零一夜》中《努伦丁和白迪伦丁的故事》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当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们一把一把地掏出红金子当喜钱赏给那些穷人,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钱。”这种施舍活动,随人们的地位、财产、经济条件而异,可用珍珠、金币,也可用果品代替。在西安回族中,不光在结婚时撒糖果,就在为男孩子举行割礼的仪式上,阿訇也要撒。举行葬礼时,还要向穷人和小孩们撒钱。延续至今,虽然有些已没有了施舍的意思,成了一种烘托气氛的仪式了,但从中仍可看到历史的痕迹。
“孝(hāo)里赎媳妇”
在西安回族中还沿袭着一种奇特的婚姻,叫“孝(hāo)里赎媳妇”,就是借父母的丧事成婚,这种习俗唐代就有。明许浩《复斋日记·乘凶》中记载:“唐德宗义章公主下嫁张茂宗,茂宗有母丧,上命借吉成婚。”到宋代,提倡节孝,这一习俗在其他地方就消失了,而在西安回族中把它长期沿袭了下来。
在丧葬方面,西安回族居丧穿白色丧服,这也是汉族的礼俗
传说在唐代时,穆斯林从商到了长安,娶的是当地的汉族女子,女子去世后,按当时汉族习俗,要由女子的娘家人来决定丧事的大小规模及有关事宜,并由娘家人来抬女子的尸体(这两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娘家人要求用汉族习俗办理丧事(众人的头、腰都要缠白布以示纪念等),而穆斯林则坚持用阿拉伯习俗来办丧事(不着素),最后双方妥协,达到调和,即吊唁来的亲友不论男女都戴“孝(hāo)帽”(用白布做成的,与回族的白帽相似),亡人的孙子等晚辈要穿白色的丧服,关系较亲近的晚辈妇女还要用白布裹鞋等等。而这些办理丧葬时的穿戴仍保留至今,并且按今天西安老教(格底目)回族的习俗,妇女平时仍不戴盖头(礼拜时戴),笔者认为这也与西安回族先民的“回回巴巴(爷爷),汉民娜娜(奶奶)”有关。
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居丧时的孝服是青黑色的,而西安回族却成了白色,并且还有一种殡葬时的礼俗,叫“扯牵”,即由其亲友在丧车前用数条长白布牵引,缓行到墓地。这在《礼记》中早有记载:“助丧必执绋”,“吊于葬者必执引”,这是最早的礼制。《红楼梦》第13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叫“驾灵”。现在由于墓地距回民区很远,这种“扯牵”已很少见了,偶尔有之,也只是扯牵到回民殡仪馆。在婚俗方面,新娘出门前必须请人“开(音kěi)脸”,即把新娘脸上额前的毛发除去,然后打扮一新,这一习俗在《红楼梦》第16回中也有记载。
此外,还有许多笔者目前尚未考证出的旧俗
例如,亡人入土之后,亡人住的房子(或给亡人洗身子的房子)一连40天要灯光通明(这叫“收水”),而且要在亡人入土后的“七、三、五”(即第七天、第三天、第五天)和“月斋”、“百日”来过乜帖纪念亡人。妇女在生头一个孩子时,娘家要做两个形如耳朵的大饺子送来,让孕妇吃,因为据说小孩生下来时没耳朵,这样就有耳朵了。习俗上又规定阿訇给小孩教念阿文字母(这叫“迎学”)的时间是在小孩长到四岁时的第四个月中的第四天的下午四点钟(即“四岁四月四日四时迎学”)等,都是西安当地回族特有的习俗,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以上笔者所列举的西安回族风俗,有些是本地汉族和其他地区回族所没有的。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群体,西安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意识是很强的,其风俗也很多,只不过这是许多地区回族的共性,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重庆海外旅行社http://www.otccq.com
以上信息由重庆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整理编辑,重庆海外旅行社在重庆旅行社排名前列,欢迎访问重庆海外旅行社·旅游百事通了解更多重庆到西安旅游,
重庆到西安旅游必去景点,
重庆到西安旅游路线,重庆到西安旅游攻略。